遠看,一座座精致美麗的鄉村掩映在青山綠水間,如詩如畫的鄉村圖景讓人心醉;近觀,現代化農業發展欣欣向榮,農業基地花繁果碩,農業企業產銷兩旺;走進村莊,村規民約醒目,村民友善熱情,文明鄉風撲面而來……現代化的步伐正一天天改變著廈門鄉村的面貌。 產業旺,鄉村美,農民富。去年以來,廈門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全市“三農”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產業興 沃野田疇撒播致富希望 住著“洋房”,睡著“席夢思”,喝著帶有豐富礦物質的地下水——廈門一家養殖場為生豬提供了這樣的環境,生產出品質好的豬肉,受到市場歡迎。 今年44歲的陳明顯曾經是一家企業的員工。12年前,他辭去工作,回到家鄉同安。養豬、種菜……在洪塘鎮蘇店村,陳明顯在親朋好友的不理解中當起了農民。不過,大家很快就發現,他養的豬總是供不應求。 在陳明顯精心設計的養殖場里,生豬睡的是一種特殊的發酵床,發酵床由農業下腳料加入菌種發酵制成,厚度約60厘米,每張發酵床可供100頭豬使用。他說,具有專利的發酵床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豬的抵抗力,減少生病。養殖過程中,豬糞也可以直接被發酵床的微生物利用分解,實現零排放,大大節約了養殖成本。 “再過一段時間,廈門島內的直營店就要開業了,到時候就有更多的市民可以品嘗到高品質的豬肉了。”陳明顯高興地分享道。 由于生產的豬肉總是供不應求,陳明顯開始擴大自己的養殖規模。不同于傳統模式,他探索起農業總部經濟——把廈門作為本部,把養殖基地放到外地,“我希望依托廈門本部的技術輸出,和外地的零散養殖戶合作,養殖生豬、生產豬肉,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陳明顯的故事是廈門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生動縮影。近年來,廈門緊緊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不斷創新思維,推動政策、資金、人才、科技等要素向農村集聚,不斷夯實廈門農業發展的產業基底。 立足“三農”實際,廈門市強化城郊農業功能定位,依托城市輻射、對接城市需求,通過城鄉優勢互補、產業相互融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具有廈門特色、高質量發展的農業現代化之路。2022年底,全市有現代農業在庫項目50個,已商事登記19個。廈門同安閩臺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建設扎實推進,正式入駐農業企業達20家。 截至2022年底,廈門市共有55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其中11家國家級,4家入選中國農業企業500強。去年,廈門市還建立掛鉤幫扶農業重點企業機制,進一步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此外,廈門市培育“一村一品”省級示范村2個、市級專業村4個,海滄區過坂社區獲評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科技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勁動力。2022年廈門市出臺《推動種業振興行動若干措施》,扶持建設10個蔬菜種子種苗產業發展項目,設立10個農作物新品種示范點,收集了77份農作物種質資源,支持企業建立種質資源庫1座。 如今,廈門廣袤的農村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據統計,2022年,廈門都市現代農業營收達1170億元,同比增長6.4%。 鄉村美 綻放“三農”光彩新畫卷 千米高空,空氣鮮甜,放眼是漫山遍野的清新、嫩綠。正月里,同安區白交祠村春意盎然。“預計到2月底,成片櫻花開始綻放,到時候村里會更美。”白交祠村的楊金全笑著介紹道。 癸卯春節的假期雖已結束,但在這個平均海拔在900米以上的村莊,濃濃年味還沒散去,絡繹不絕的游客為這個村莊增添了不少熱鬧的氣氛。 “有的來呼吸空氣,有的來感受寒冷,有的來品嘗高山茶……”楊金全說,今年春節游客不少,民宿、農家樂的收入也都有所增加。他介紹道,靠山吃山的白交祠村聚焦民宿、高山茶葉、特色農產品等發展重點,推出“點靚高山民宿”“云上白蛟高山茶”“金薯條”等品牌,打造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力引擎。 “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約4.3萬元,新的一年,我們將聚力打造精品旅游鄉村,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迎接更多市民和游客。”楊金全表示,高山茶葉是白交祠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春節前在共建國企的幫扶下,村里辦了一場農產品帶貨直播,反響不錯,接下來還將繼續多渠道推廣高山茶葉,提升農民的收入。 白交祠村,正演繹著鄉村振興的“速度與激情”,而類似的一幕同樣在廈門的其他鄉村精彩上演。田園風光與現代文明相互交融的美麗鄉村,吹響“鄉村振興”的號角,綻放絢爛的光彩。 一直以來,廈門市高標準抓好農村建設品質提升,村莊規劃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翔安區大帽山農場村莊建設規劃獲評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優秀案例。去年廈門市深入推進“五個美麗”建設,建成美麗鄉村庭院720戶、美麗鄉村微景觀276個、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35個、美麗田園28個、美麗休閑鄉村12個。今年1月,在福建省鄉村振興局發布的全省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典型案例中,集美區溪西村花囍堂入選美麗鄉村庭院,翔安區黃厝村微景觀入選美麗鄉村微景觀、翔安區蓮塘村小公園入選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同安區古坑村入選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 1216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順利完成,實施農村公路、供水和電力等建設項目41個,在農村新建5G通信基站配套663個……一幅美麗宜居的鄉村畫卷在青山綠水間漸次鋪開。 以黨建為引領,以自治為基礎,以法治為保障,以德治為支撐,廈門的鄉村治理邁上新水平。去年廈門市指導各村(居)修訂村規民約,激勵和促進村(居)民制約、守約,讓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更具有生命力和執行力。同安區軍營村、翔安區大宅社區村規民約入選省級優秀村規民約。 農民富 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第一 冬日的暖陽下,一片片翠綠的胡蘿卜田里,工人們正彎腰采收胡蘿卜,一個個胡蘿卜整齊地碼在一起,在綠色的農田里劃出一道道橙色的風景線。時下,翔安區的胡蘿卜迎來豐收季,農民們忙著收獲、運輸,到處繁忙的景象。 “2022年我種了160多畝胡蘿卜,比前一年種得更多,采收期更長,收入也肯定增加了。”后田村種植大戶許佳全開心地說。這些天,他一邊忙著采收胡蘿卜,一邊在空閑的地里種上香蔥、白菜等作物,“土地輪作,有利于恢復、提高土壤肥力,抑制病菌生長,減少病蟲草害的發生。” 翔安是我國冬春季保鮮胡蘿卜的主產區之一。許佳全說,翔安的胡蘿卜“膚色紅潤,身材均衡”,又甜又脆,口感好,很受市場歡迎,不僅暢銷國內市場,還大量出口,是翔安農民增收的“致富果”。 許佳全種植胡蘿卜已有十余年,“2021年行情最好的時候,一畝胡蘿卜賣出1.88萬元,好多農民來取經。”他自豪地介紹道,“今年胡蘿卜收成不錯,接下去一畝可以賣到1.2萬元至1.3萬元,我們覺得很滿足。” 檢驗農村工作實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一直以來,廈門市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促進農民共同富裕。2022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元,總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以農民富裕富足為目標,廈門市強化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推動農民市民化、專業化和職業化,鼓勵高校畢業生興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引導市民、農民工、大學生到農村創新創業。 鄉村振興,人才支撐是關鍵。廈門市大力抓好高素質農民培訓,加快實訓基地建設,協同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高素質農民學歷提升行動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計劃,提升農民創業就業能力。 對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去年廈門市實施精準幫扶,增強造血功能,積極推動村集體預留發展用地建設,爭取更多項目落地,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此外,廈門市還出臺《科技特派員扶持資金管理辦法》,各區均建立30至50人的區級科技特派員隊伍,實現行政村服務全覆蓋。 2022亮彩數據 農業方面,2022年廈門市糧食播種面積6.21萬畝、占全省0.49%,糧食產量2.57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0.8%、1.2%;都市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實現年產值1170億元,同比增長6.4%;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5家(其中國家級11家),4家入選中國農業企業500強;現代農業招商新增簽約項目28個、落地項目14個、到資5.43億元;全市有中國美麗休閑鄉村11個,翔安區澳頭社區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農村方面,廈門市建成美麗鄉村庭院720戶、美麗鄉村微景觀276個、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35個、美麗田園28個、美麗休閑鄉村12個。 農民方面,2022年,廈門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元、增長8.1%,總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新增農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村42個,帶動農民增收;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3009人次,培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60名,認定鄉村振興創業大本營5家;全市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470家、家庭農場596家,有農機、農資、植保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2家、服務小農戶2.8萬戶。 東西部協作,協作成效顯著,廈門-臨夏東西部協作獲評“全球減貧案例”。 創新做法,廈門市建立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完成首批農業碳匯交易3357噸;召開首屆廈門種業博覽會,全市種子種苗產業年產值超20億元,花椰菜、三角梅、對蝦等優質品種市場占有率全國領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