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9日報道(記者 傅心婕)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武夷山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查看春茶長勢,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他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福建是全國重大產茶區之一,產茶量常年位居全國前列,這不僅得益于福建多樣的地貌和優渥的氣候條件,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前赴后繼,扎根茶山,用智慧與汗水灌溉出八閩大地茶業的累累碩果。本網記者專訪國家茶產業技術體系育種崗位科學家、省農科院茶葉所黨支部書記、所長陳常頌,為大家娓娓道來他與茶的故事。 ![]() “科特派”應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育成福萱、瑞茗、春閨等14個國家茶樹品種,皇冠茶、韓冠茶、0309B、茗鐵0319等9個品種獲品種權保護。不僅能為茶業發展培效益,還能為茶園觀光增色彩。”這些茶樹品種都是由陳常頌領銜的團隊選育,年近五旬的陳常頌與茶打了近30年交道,他仍在致力于推動福建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他既是從事茶樹資源鑒定、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的研究員,也是科技特派員。 茶學專業畢業的陳常頌1997年來到寧德福安市社口鎮從事田間育種工作,從踏入田間的那一刻起,他一干就是26年。“能為人所用、幫別人解決實際問題,才是稱職的科技特派員。”作為第三批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7年至2019年,陳常頌被選任為政和縣科技副縣長,2019年底,陳常頌結束下派任務重返科研崗位,來到茶科所。其專家身份和科技特派員身份不變。 ![]() 身居廟堂,心系田野,下派期間的工作經歷是陳常頌最為難忘的,“躺在茶堆里睡覺”“半夜搖茶青”是他最常和年輕同事們分享的記憶,結束下派任務后,每當村里有茶農喊他下去幫忙查看茶樹時,他都不辭辛勞地前往,給茶農講課的同時,還時常送一些選育的品種給茶農試種,他說,“作為科特派,應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我們選育的品種受到茶農的認可、為他們帶來效益,這種感覺很欣慰。” 結合下派期間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茶科所扎實的科研積累,陳常頌帶領團隊強化保護位于國家茶樹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的茶樹種質資源圃。談起中心內資源圃、引種圃、雜交圃中的種質資源,他如數家珍。“這里邊紫葉的是今年重點選育的品種,不僅口感好、還具備觀賞性。” 在茶科所專攻科研期間,他帶領團隊征集保存國內外優特種質、雜交創制新茶樹種質上千個,經篩選鑒定,100多個種質在省內外示范應用,60多個新品系參加區域試驗,將對茶葉生產用種產生深遠的影響。獲省第三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閩茶之星等榮譽稱號。 ![]() 不僅如此,陳常頌還將研究成果編著成《福建省茶樹品種圖志》《特異茶樹種質圖志》《解惑政和白茶》等專業著作,對福建省茶樹品種的生育期、親緣關系等主要性狀進行匯總,在茶樹品種鑒別、品種選擇應用等方面為茶樹育種和茶業技術人員以及茶葉生產者提供參考。 構建茶種“基因庫” 筑牢茶產業長遠根基 什么是好茶?與茶朝夕相伴數十年,陳常頌時常在思考這個問題,不同時期,他有不同的感悟,“以烏龍茶為例,香氣是烏龍茶的靈魂。滋味醇厚、持久耐泡等都是對茶品質的考量標準。”感官品質是重中之重,想要賦予茶葉醍醐灌頂的香氣,需要從品種入手。對茶科所而言,環境友好型的專用品種,是他們所注重的方向。 ![]()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好茶,土壤、氣候、生態等都屬水土的一部分,福建則具備著適宜各式烏龍茶生長的好山場、好土壤。”陳常頌表示,茶科所主要著眼于種質鑒定、保存、創新、選育風向標,同時開展茶樹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利用,高香型多茶類兼制及特異色澤茶樹新品種選育,茶樹營養與綠色栽培,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產品研發等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 種質基因在雜交創新方面變幻無窮,因此育種是一項龐大的工程。為培育品質高、性狀穩定且具有特色的茶樹新品種,陳常頌與團隊需要從茶樹雜交的種質資源中,篩選符合不同地域不同生產需求的、肥料少且產量高、具備綠色低碳等特征的資源,從表觀、芽梢生化成分、產能等方面進行精準鑒定、挖掘利用,為大規模推廣應用提供依據。 在茶學家眼中,種質資源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擁有茶資源等于擁有茶天下。”陳常頌介紹,如今,國家茶樹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具備保存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3000多份資源庫容量的茶樹種質資源圃,育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適合福建乃至華南、江南、西南茶區推廣的各具特色的新品種(系)。“通過構建茶種“基因庫”,避免基因流失,為茶葉提質、增產、增效,為茶農、茶企增收提供科技支撐,促進茶樹種質和育種研究水平提升。” ![]() “三茶”統籌 探索茶業發展破局之路 茶產業是福建省農業優先發展的九大主導產業之一,茶樹良種是高效生產的物質基礎,而科技賦能茶產業,將有助于傳統制茶技藝與現代農業科技融合發展。 茶產業推動鄉村振興,是發展當中的一條破局之路。如今,陳常頌深刻認識到茶產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不可避免地面臨瓶頸,是挑戰也是機遇。他認為,茶產業的發展應立足當地山場、品種、人才優勢,“三茶”統籌,圍繞茶產業為中心,突出茶文化引領作用,輔以茶科技,提升制茶品質、茶葉產量和價值。 “制茶過程存在著多種微生物、酶促反應,種種元素都將影響茶葉的形態、口感、品質。”陳常頌說,別看小小一片茶葉,背后也蘊含著紛繁復雜的制茶技術,可以說科技全方位貫穿于產業鏈,這正是茶的價值來源。 ![]() 福建是三茶統籌的孕育地和重要實踐地,圍繞“茶科技”這篇文章,陳常頌介紹道,接下來茶科所將繼續保持烏龍茶高香型,兼顧多茶類新品種選育方面領先,同時將以茶作為載體橋梁,立足閩臺“五緣”,建立中國(閩臺)烏龍茶種質資源圃、三茶融合創新園(融“種質茶園”“科技茶園”“多彩茶園”“茶研習所”等一體),集中展示最新茶行業科技成果,打造具有觀光價值的打卡點等,將福建茶文化這張特色名片,向海內外推廣。 茶,歷久彌香,苦盡甘來是它最令人神往的味道。茶產業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正是有和陳常頌一樣不畏艱苦的科研工作者們,換來了一次次的苦盡甘來,讓福建的茗茶史話如茶一般悠久而回味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