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更好發揮科技特派員產業幫扶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約29萬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他們入鄉村、進田野,送農技到地頭,把科技致富的種子播撒在田間沃土中;他們因地制宜、不懈努力,把論文寫在廣袤大地上,讓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農業生產理念在農村扎根,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需要廣大科技特派員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接續奮斗,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活力添動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首先,科技特派員要加強精準服務,有效破解農業生產的技術難題。科技特派員一頭連接科技、一頭連接生產,到農村不是“走過場”,而是要與農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將群眾急需的科學技術精準送達、指導到位。針對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要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研究,并與農戶、企業等一起進行驗證、完善,讓科研成果不止步于實驗室,而是轉化為田野上的累累碩果,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科技增值。 其次,科技特派員要注重傳授知識,帶領更多農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為了把技術真正留在鄉村,科技特派員制度培養了一大批熱愛農業、本領過硬、善于管理的鄉土人才。在幫助農民掌握技能時,科技特派員不僅要傳輸技術,也應更注重傳播科學先進的理念,提升農民的科技應用能力,激發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同時,科技特派員還要助力提升農業價值,推動農村創新創業向縱深發展。我國鄉村產業正從發展產品向發展產業轉變。從產品到產業,不僅是規模和體量的變化,更是從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的轉變,從發展一產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轉變。圍繞現實需求,科技特派員應將先進的信息、資金、管理等生產要素植入農村,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與農民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體,推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增值并向品牌化、高端化發展,培育更多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鄉村產業,打造更多響當當的地方特色品牌。 科技特派員的生命力在于扎根泥土之中。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激發廣大科技特派員服務熱情和創新創業活力,把創新的科研成果轉化為農業農村先進的生產力,讓“科技之花”在田野盛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