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田得梅回復起吊指令后,啟動操作桿,橋機平穩(wěn)起升,到預定高度后平移,吊裝轉子到達指定位置,調整操作桿選擇合適的擋位和方向,直至完成轉子吊裝。 這是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水電四局”)機電安裝分局的橋式起重機司機田得梅工作中的一幕。15年來,田得梅始終奮戰(zhàn)在水電建設施工一線,參加了拉西瓦、龍江、向家壩、萬家寨、葛洲壩和白鶴灘等水電站建設。 在長期實踐中,田得梅不僅練就了過硬的技術本領,還總結出一套適用于機組設備吊裝的工作方法,從幾噸的零部件到2000噸的轉子,實現(xiàn)零失誤操作。日前,她入選由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lián)合評選的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是當年10位大國工匠中唯一的女性。 挖掘小門道 橋式起重機是橫架于車間、倉庫和料場上空進行物料吊運的起重設備,又稱作“天車”。初見田得梅,很難把身形瘦削的她與這個大型起重設備聯(lián)系在一起。作業(yè)時,她需要沿著盤旋的鐵梯登上5層樓高的平臺,穿過狹長的安全通道,再繼續(xù)沿鐵梯而上,來到操控室。一根安全繩索、一頂安全帽就是她的裝備。 “成為一名天車司機,有一定的偶然性,卻是人生的關鍵一步。”田得梅說。17歲那年,她從青海水電高級技工學校(現(xiàn)青海水電技師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中國水電四局。經(jīng)過面試、培訓后,被分到拉西瓦水電站工作。“當時可供選擇的崗位有電焊、配線和天車3種。選擇天車的時候,我其實并不知道這是什么設備。”田得梅說,在師傅楊玲玲的傾力幫助下,她逐漸掌握了各項技能,也堅定了要一直干下去的決心。 “開汽車時,不同的司機給乘客帶來的乘坐體驗不同。開天車也一樣,千萬不能簡單認為只是把設備或材料從一個地方吊到另一個地方。”楊玲玲告訴田得梅,開天車要牢牢記住“平穩(wěn)駕駛”四個字。 如何把特殊的“乘客”平穩(wěn)地吊送至指定區(qū)域,成為田得梅探索的方向。2平方米不到的天車操作空間,在她眼中有許多小門道。 手動換擋時要注意逐擋增加或減少;接近吊點時判斷距離提前減速避免急停;開關按鈕和操控手柄時動作要平穩(wěn),不猛拉猛拽猛按……每發(fā)現(xiàn)一個駕駛小竅門,田得梅都會繼續(xù)摸索,成百上千次重復練習,直至完全找到手感。 在技術這條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日積月累,田得梅總結出了“眼看、耳聽、鼻聞、腦想、手腳動”的“人機一體”操縱技巧。 技巧日益嫻熟,田得梅卻沒有滿足于此。“天車是一直運轉不停的,不管遇到什么小問題,都需要立即聯(lián)系檢修的同事處理。如果我能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工作效率就能更高了。”說干就干,田得梅每天下班后跟著同事學習天車的日常維護和保養(yǎng),很快就成為行家里手。 在田得梅看來,天車司機這個工作不僅需要提升自身能力,還需要磨煉性格。天車在吊裝過程中難度最大的就是吊裝轉子,轉子物體大、噸位重,與定子之間的間隙小。并且吊裝時,地面上有許多設備、物件和工作人員,如果出現(xiàn)晃動,可能會產(chǎn)生嚴重后果。為此,田得梅特意買了十字繡,利用空閑時間,一針一線做繡品。“十字繡能夠磨煉性情。我們的工作需要靜下心,不能急躁。”田得梅說,安全、準確、無誤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勇于挑重擔 2019年,中國水電四局白鶴灘機電安裝工程項目部成立,項目負責人水電四局機電安裝分局黨委書記劉永生第一個推薦了田得梅。那一年,田得梅成為項目“開荒者”之一,挑起天車班的大梁。 項目開工初期,白鶴灘水電站左岸安裝間場地被土建雜物大面積占用,為了盡快騰出場地開始施工,作為項目部當時唯一的天車工,田得梅一個人包攬了雜物倒運和設備材料吊裝的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她經(jīng)常兩個橋機換著開,從白天一直干到夜晚,短時間內完成了所有前期準備工作。 白鶴灘水電站擁有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百萬千瓦水輪發(fā)電機組。作為水輪發(fā)電機組核心部件之一,轉子是機組安裝過程中重量最大的部件,起吊重量約2100噸。轉子和定子間隙僅有51毫米,即使出現(xiàn)1毫米的操作誤差,都可能使轉子晃動,造成嚴重后果。 要想把這么重的轉子精準吊入坑位內,難度可想而知。田得梅主動請纓,接受了這個艱巨任務,“此次吊裝沒有任何經(jīng)驗可借鑒,操作必須一次成功”。 為了圓滿完成任務,田得梅帶領班組成員一次次模擬轉子吊裝過程,梳理總結各個重要節(jié)點注意事項,一遍遍對觸電控制器、剎車片、行程限位、警報裝置等部件進行檢查。每天臨睡前,她都將吊裝過程在頭腦中再過一遍,拿不準的地方趕緊記下來,第二天再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直到了然于胸。 2020年8月18日,白鶴灘水電站百萬千瓦水輪發(fā)電機組轉子迎來吊裝時刻。接到起重班班長趙和詳?shù)钠鸬踔噶詈螅锏妹窇{借積累的操作經(jīng)驗,用時77分鐘將轉子順利吊入1號機坑就位,一次性順利完成全球首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轉子吊裝。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根神經(jīng)都緊繃著,等轉子絲毫不差地安放進去時,整個人瞬間松懈下來,才發(fā)現(xiàn)胳膊都是僵硬的,掌心早已被汗水濕潤。”田得梅說。 結合吊裝實際情況,田得梅和班組成員一起總結經(jīng)驗、分析不足。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左岸其余7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轉子全部實現(xiàn)一次性吊裝就位。 從舉世矚目的百萬千瓦水電機組首臺轉子成功吊裝,到左岸8臺百萬千瓦水輪發(fā)電機組全部并網(wǎng)投產(chǎn)發(fā)電,幾百個日日夜夜,田得梅帶領天車班全體成員不斷鉆研改進吊裝工藝,穩(wěn)步推進白鶴灘左岸電站各臺機組安裝工作,2021年6月28日,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順利投產(chǎn)發(fā)電。 用心傳幫帶 在不斷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時,田得梅注重做好隊伍培養(yǎng)和技藝傳授,讓天車班成員在每一個建設項目中發(fā)光發(fā)熱。“田得梅不僅開天車水平高、責任心強,而且繼承發(fā)揚了水電人‘傳幫帶’傳統(tǒng),用心培養(yǎng)徒弟,取得了很好的示范帶頭作用。”劉永生告訴記者。 每次作業(yè)前,田得梅都會要求天車班成員提前半個小時上橋機進行試車,對橋機狀況進行全面檢查,尤其是觸電控制器、剎車片、行程限位、警報裝置等設施的完好情況。同時,要求他們加強學習新知識,注重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進行總結,腳踏實地不斷完善技能。 “在實踐中,師傅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技術和經(jīng)驗傳授給我們,督促我們不斷取得進步。同時,她在崗位上兢兢業(yè)業(yè)、精益求精、刻苦鉆研的精神也時刻影響、激勵我們要更加認真地對待工作。”田得梅的徒弟鄧滿平說。如今,田得梅帶出來的6位徒弟已全部能夠獨立負責吊裝作業(yè)。 “專于一業(yè),精于一事。我非常喜歡開天車,這份職業(yè)給我?guī)淼氖菨M滿的成就感。”田得梅說,平時下班后,她喜歡爬到山頂看水電站壯觀的壩體,“雖然常年工作在遠離人煙的高山峽谷中,但我親身見證了我國水電事業(yè)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快速發(fā)展,覺得很幸福”。 |